给女儿写诗30多年的“厂长爸爸”走了_热点在线

时间 : 2023-04-23 10:55:24 来源 : 华西都市报

整理父亲遗物时,叶梦雨才第一次发现“爸爸为我写过这么多诗”。

2023年1月,从事小型工艺品生产的浙江杭州桐庐人叶小平离开了人世。女儿叶梦雨在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很多个箱子,里面装满父亲生前写了几十年的日记、诗稿、文章以及订阅40年的《诗刊》《世界文学》《读书》等纯人文刊物。


(资料图)

其中,女儿是他日记的绝对主角——里面不间断地记录了30多年来女儿的成长点滴,以及以女儿为主角的诗歌、散文诗。

父亲那颗诗人的心,在他去世后才真正被看到。在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前夕,华西都市报、封面新闻记者专访叶梦雨,听她讲述一位父亲的阅读史。

整理父亲遗物时

她发现了一堆“宝藏”

对叶梦雨来说,父亲叶小平留下的箱子仿佛是一个“考古发掘现场”。从叶梦雨出生到父亲去世前,每天的日记里都有她,而且是用特殊颜色的笔写的。

叶小平出生于1956年,只上了5年学,13岁即进入生产队务农。他一直坚持自学。23岁时,叶小平通过全县统考招工考进国企“桐庐工艺美术厂”,当上一名彩绘工人。他白天工作,业余进入电大中文系学习。1985年,叶小平被推选为厂长。后来国企改制,47岁的叶小平创办了自己的工艺玩具厂,直到2023年1月1日病逝。

这是叶小平留给世间的履历,他内心世界的文学之心,在去世后才逐渐被看到。

叶小平去世后,他所创办的工厂要腾退厂房。叶梦雨在整理厂房中的纸箱时发现了一堆宝藏——父亲生前不让人乱动的箱子里放着他从1970年代起收藏的书、杂志、报纸,还有很多日记本和稿纸,以及叶梦雨从小送父亲的图画、留言条、小学发表的文章……

“那些天,我每天像开盲盒一样,每天都能发现爸爸不同年代的日记本和稿纸。此刻,我才第一次发现爸爸为我写过这么多诗。而且他持续几十年写日记,从我出生后,每天的日记都有我,用特殊颜色的笔写的。”回忆的闸门由此打开,很多细节纷至沓来。叶梦雨开始在记忆里“打捞”父亲——一个如此热爱文学和阅读的生命。

父亲是忙碌的厂长

但有一颗诗人的心

写作,是叶小平观察世界的方式,每一个普通的日子在他眼里也是有光芒的。

在整理父亲日记和稿纸的过程中,叶梦雨被深深地震动了。“我很感谢爸爸留下这么多文字,让我确信他是那么爱我。但同时我又非常遗憾,因为当我发现我是爸爸生命中那么重要的部分时,他已经不在了,我也不可能再跟他聊一聊了。”

“他本职工作是厂长,但心是诗人的心。”叶梦雨说,父亲观察、思考之细腻,让人惊叹。

他说,“对凡事有观察、有思考,这就是与一般人不一样的地方。”

他在笔记上写:“写作,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。”

1989年女儿叶容(后改名叶梦雨)出生后,成为父亲日记的绝对主角。

叶小平的很多首诗里,女儿是主角。当女儿在外婆家,他用诗歌这样表达想念,“想念的手很长很长/能摘任何一个幸福的果”。幼年的女儿打疫苗发烧,他会写诗表达自己紧张的心情,“容容啊,你的哭声/使夜的宁静破裂/你的哭声啊/揪着我们的心”。在外面出差三天,回到家,他也会写诗,“热茶,比茶更爽心的语言/阳台上一挂女儿洗净的衣服/幼儿园里的女儿/这一切都是那么的亲切/三天,这短暂一瞬的离别/ 一切都是那么明丽而新鲜了”。

女儿会说话了、女儿去报名上小学了、女儿在高中时遇到不开心的事情回家大哭……事无巨细,都会被叶小平记到日记里。读叶小平的日记,感觉像阅读一个女孩的成长史。身为主角的叶梦雨也感慨,“看爸爸的日记,仿佛是看一本主角是我自己的剧本”。

每一个普通的日子,在叶小平眼里也是有光芒的。

1997年1月16日,叶小平写下《这是最美好的时光》:

“我在外面奔波了一天/回到这宁静的家/亚萍烹调的蔬菜豆腐/在暖锅中喧闹着/是那么新鲜,那么香气扑鼻/梦雨,我们的女儿/在阳台的桌上/认真专注地做着学校布置的作业/台灯桔黄色的光芒/洒满在那小小的圆桌上/这是我们的家/这是冬日的黄昏/迎宾路上的宿舍里/一户很普通的人家/这是最美好的时光/是对我们一天认真生活的报答”。

回忆起父亲,让叶梦雨印象最深刻的画面就是父亲给她读诗。“他读起诗来眉飞色舞,读到最喜欢的句子,时而大笑,时而沉思,眼睛里都有光的。”

在整理父亲的手稿、书籍的过程中,叶梦雨发现自己此前对父亲的了解很有限,对他倾注在自己身上的苦心也理解不够,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愧疚,“有时候爸爸在某个群里分享一首诗,没人回应,他就在日记里感叹说没有共同语言。工作上跟人打交道因为太老实被骗,他会用这样的句子‘我以溪流般的心情寻找友谊,但溪流碰到的总是礁石’开解自己。这些年我回家时间很少,对他的精神交流需求也关注不多。爸爸突然病逝,对我来说,是一个不可接受的现实。”

《诗刊》《星星》《读书》

1980年以来每期都保存

每一封重要的信件,叶小平都会写草稿然后誊写到信纸上寄出,另附回信的邮资。

叶梦雨在父亲厂里找到了他收藏的1980年以来的《诗刊》《星星》《读书》《世界文学》杂志,“每一期都有”。

叶梦雨记得,父亲会把《读书》杂志中的文章复印、圈点重点,寄给在北京工作的她读。2022年末,在杭州住院的最后时日里,他还交代家人把新到的《诗刊》《读书》拿到病床上,仔细阅读并做了标注。“他最后在病床上都还在看书写字,令医生护士都惊叹。”她说。

翻看叶小平的日记会发现,他总是感叹:“人生有多少事情想做?人生还有多少时间能做事?”

诗歌和文学已经成为叶小平获得力量的源泉,他在自己的小传中写道:“自幼喜爱文学,在年少茫然困苦的日子里,是默念着‘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’而活过来的。我把诗作为我的‘救命’恩人来待的,是我生命中自然的需求。”在给《诗刊》编辑部写的信中,他写道:“诗使我知道了该怎样做人,我要用我一生的行动来报答她。”

叶梦雨似乎从中读懂了父亲,“爸爸常说:诗言志;写作,是我们观察世界的方式;写作,是为时光流逝使我心安。”“时间无法留存,思想转瞬即逝,但文字却可以见证,若干年后再看见仿佛昨日。”“爸爸一生都从诗歌中寻找力量和鼓舞,从而度过人生中的艰难岁月,诗和文学伴随爸爸一生。”

受爸爸影响,叶梦雨也很喜欢看书写作。“我的幸运之处在于,我遇到困惑的时候,爸爸总会用一首诗来鼓励我。就我自己的体会来说,真的很有用,而且我会一直记得。现在想想,这就是诗歌和文学的力量吧!”

39年前的投稿信

再次被《诗刊》编辑部看到

随着对父亲逐渐加深了解,叶梦雨决定把自己的回忆写下来,发在名为“坚固的石桥”的微信公众号里,希望爸爸的故事被更多人知道。“爸爸是一个值得记录的生命。他从事的职业跟文学不沾边,但他40年订阅《诗刊》和《世界文学》,一生喜欢文学和诗,一生坚持写日记、写诗、读书。我想,向前看不是逃避和遗忘,而是诚实面对悲伤,认真回忆,获得力量,才能安心地向前走。”

1984年,28岁的叶小平给《诗刊》发过一封投稿信。在家里存留的底稿中,可以看到他当时附上一首短诗《你的眼睛——献给母亲》,并在信中讲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,特别是对诗歌的热爱。39年后,这封投稿信终于再次被《诗刊》编辑部看到。

诗刊编辑部在《诗刊》微信公众号上发表:“为感谢这位忠实读者,感谢他近40年来对《诗刊》的热爱,在此刊发其女儿叶梦雨搜集整理的部分文字和诗歌,向这位热爱生活、痴迷诗歌的读者致敬。”

叶梦雨的《给我写诗的父亲走了|读者来信》深深打动了许多人。读者们纷纷留言:“叶小平的一生便是一部未竟诗集,他的女儿是诗集中最动人的一首。”“这是我在中国诗歌网到目前为止见到的最动人的诗。”“情到深处显珍贵,这才是真正的诗人。”

《给我写诗的父亲走了|读者来信》发布后,桐庐籍著名女诗人舒羽老师通过《诗刊》编辑联系到叶梦雨,告诉她:“一眼就能看出,你爸爸是一个真正的诗人。他的诗,语言非常干净,表达很朴实,每一首诗都有一个金句。”

如今,叶梦雨也开始写日记了。“我会像爸爸一样认真努力地工作,还有照顾好妈妈……”“感谢爸爸留下的文字,给我一生带来温暖和力量。”她说。(华西都市报-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)

标签:

相关阅读

X 关闭

X 关闭

热门文章